《送韓十四江東覲省》翻譯及注釋
兵戈不見老萊衣,嘆息人間萬事非。
譯文: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隱士老萊子那種彩衣娛親的人了,不由感嘆人世滄桑、世事多變。
注釋:老萊衣:此用老萊子彩衣娛親典故。老萊子相傳為春秋時隱士,七十歲還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兒童,使雙親歡娛。
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
譯文:戰(zhàn)亂不休,流落他鄉(xiāng)的我已好久沒有和弟妹聯(lián)系了,如今更無處可尋他們了。你離家多日,此次去江東探親,而那一帶現(xiàn)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處尋訪家人呢?
注釋:庭闈:內(nèi)舍。多指父母居住處。因用以稱父母。
黃牛峽靜灘聲轉(zhuǎn),白馬江寒樹影稀。
譯文:我仿佛聽到你途經(jīng)幽靜的黃牛峽時,灘上洶涌的江水發(fā)出不絕的回聲,而眼前白馬江畔寒風(fēng)吹骨、樹影稀疏。
注釋:黃牛峽:位于宜昌之西。轉(zhuǎn):一作“急”。白馬江:成都附近的一條河流。
此別應(yīng)須各努力,故鄉(xiāng)猶恐未同歸。
譯文:朋友啊,此次一別,我們應(yīng)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們不能實現(xiàn)同返故里的愿望。
注釋:應(yīng):一作“還”。同:一作“堪”。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 杜甫的詩(113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