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杜牧的詩 > 河湟

河湟

[唐代]:杜牧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河湟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元載相公曾具體籌劃過收復河湟,憲宗皇帝對此事關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卻見大臣身穿朝服就刑東市,皇上也突然駕崩來不及實施西巡。

河湟百姓雖然穿著戎服牧羊驅馬,可是他們白發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只有產生于涼州的動人歌舞樂曲,流傳天下在娛樂著那些富貴閑人。

注釋

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肅省境內的黃河和湟水流域,唐時是唐與吐蕃的邊境地帶。湟水是黃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東部,流經西寧,至甘肅蘭州市西匯入黃河。《唐書·吐蕃傳》記載:“世舉謂西戎地曰河湟。”

元載:字公輔,唐代宗時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大歷八年(773年)曾上書代宗,對西北邊防提出一些建議。借箸:為君王籌劃國事。《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在劉邦吃飯時進策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

留神:指關注河湟地區局勢。

“旋見”句:指大歷十二年(777年)元載因事下獄,代宗下詔令其自殺。東市:代指朝廷處決罪犯之地。

遺弓劍:指唐憲宗死,古代傳說黃帝仙去,只留下弓劍。不西巡:是指唐憲宗沒有來得及實現收復西北疆土的愿望。

“牧羊”兩句:這里是借蘇武來比喻河湟百姓身陷異族而忠心不移。

涼州: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屬地,安史之亂中,吐蕃乘亂奪取。李唐王室出自隴西,所以偏好西北音樂。唐玄宗時涼州曾有《涼州新曲》獻于朝廷。

閑人:閑散之人。

參考資料:

1、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72-373

2、吳 鷗.杜牧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11-113

3、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660-661

河湟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爆發后,駐守在河西、隴右的軍隊東調平叛,吐蕃乘機進占了河湟地區,對唐朝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內憂外患,熱切主張討平藩鎮割據、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對收復失地極為關心,先后寫了好幾首詩,《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參考資料:

1、吳 鷗.杜牧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11-113

2、張明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059-1060

河湟鑒賞

  此詩可分為兩層。前四句一連使用了三個典故。“借箸”,用張良的故事。不僅用來代“籌劃”一詞,而且含有將元載比作張良的意思,從而表明詩人對他的推重。“衣冠就東市”,是用晁錯的故事。意在說明元載的主張和遭遇與晁錯頗為相似,暗示元載留心邊事,有經營的策略。杜牧用晁錯來作比較,表現出對晁錯的推重和惋惜。“忽遺弓劍”采用黃帝乘龍升仙的傳說,借指憲宗之死,并暗指憲宗喜好神仙,求長生之術。這里,詩人對憲宗被宦官所殺采取了委婉的說法,流露出對他猝然逝世的嘆惋。以上全用敘述,不著議論,但詩人對河湟遲遲不能收復的感慨卻溢于言表。

  后四句用強烈的對照描寫,表達了詩人鮮明的愛憎。河湟百姓盡管身著異族服裝,“牧羊驅馬”,處境十分艱難屈辱,但他們的心并沒有被征服,白發丹心,永為漢臣。至于統治者,詩人不用直接描寫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貴閑人陶醉于原先從河湟傳入京城的輕歌曼舞這樣一個細節,便將他們的醉生夢死之態揭露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的寫法有兩個特點。一是用典故影射時事。元載、憲宗、張良、晁錯、蘇武等皆已作古,而其故事各具內涵。二是轉折和對比。前四句在意思上即為兩組轉折,突出壯志難酬的歷史遺憾;后四句是將白發丹心的漢臣與沉迷歌舞的“閑人”對比,這里的“閑人”又與前四句中有安邊之志的元載、憲宗形成對比。全詩寄寓了很深的諷刺含義。

  這首詩的前四句敘元載、憲宗事,采用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首句,第四句承次句。這樣寫不僅加強了慨嘆的語氣,而且顯得跌宕有致。第三聯正面寫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氣。“雖”和“盡”兩個虛字用得極好,一抑一揚,筆勢拗峭勁健。最后一聯卻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將滿腔抑郁不平之氣故意以曠達幽默的語氣表達出來,不僅加強了諷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詩顯得抑揚頓挫,余味無窮。這首詩,寫得勁健而不枯直,闊大而顯深沉,正如明代楊慎《升庵詩話》所說:“律詩至晚唐,李義山而下,惟杜牧之為最。宋人評其詩豪而艷,宕而麗,于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這首《河湟》鮮明地體現出這種藝術特色。

杜牧簡介

唐代·杜牧的簡介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 杜牧的詩(438篇)

猜你喜歡

送王處士游蜀

唐代齊己

又掛寒帆向錦川,木蘭舟里過殘年。自修姹姹爐中物,
擬作飄飄水上仙。三峽浪喧明月夜,萬州山到夕陽天。
來年的有荊南信,回札應緘十色箋。

竹溪直院盛稱起予草堂詩之善暇日覽之多有可恨

宋代劉克莊

君子防微謹,嫌疑遠未然。從來納履處,不傍種瓜田。

樊圃蕓初熟,耕畦瓞已綿。黃臺雖可摘,東郭未嘗穿。

上京次貢待制韻(三首)

涂穎

蓬萊仙子學長生,群帝朝天絳節迎。

昨日六龍回北極,云裾霞佩集灤京。

秋日閉關 其四

明代李之世

夜長睡不著,起坐索衣添。莫道秋無信,涼飔已入檐。

宋代王予可

唾尖絨舌淡紅甜。

出資陽赴武岡道中二首 其二

明代尹臺

屢回山谷阻,時復得幽村。路轉松杉密,疃開芋秣繁。

人煙通絕嶺,草樹豁高原。莫問桃花水,前溪亦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