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孫簡介

主要成就
訓詁
作為徽派樸學的嫡系真傳大師,王念孫運用就古聲以求古義、從假借字以求本字和以意參逆而不墨守的方法和態度,從事訓詁,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由于中國古代文字學重形不重音,王念孫針對這一局限,用了十年的時間,采取為《廣雅》作注的形式,援引經傳,旁采眾說,詳加考證,就古聲以求古義,改正原書錯字、漏字、衍字等訛誤甚多,遂寫成《廣雅疏證》,該書頗具創見,對中國古代訓詁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其自言:“訓詁之旨,本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其子王引之“大人之治經也,諸說并列,則求其是,字有假借,則改其讀。蓋熟于漢學之門戶而不囿于漢學之藩籬者也。”
王念孫除精通訓詁外,對于校勘,最擅專門,對文字謬訛、句讀錯亂、音訓異同一一加以考辨,用力甚勤,且多創見。對《淮南子. 內篇》訂正字句錯誤九百余條,用歸納法從這些誤例中得出古書“致誤之由”,凡得六十二例。這六十二例,總結出古書誤例的規律性,是王念孫校勘古書字句錯誤的經驗總結,被后人用作校勘其他古書的通例,具有廣泛意義和深遠影響。其子王引之“述所聞于父”而撰成的《經義述聞》一書,也有不少校勘內容,書末卷三十一、三十二所載“通說”五十三條,更為精粹所在。又有《經傳釋詞》一書,專為解釋經傳中的語詞而作,自九經、三傳以及周秦兩漢之書,凡有虛詞的文句,都一一搜討,詮釋虛詞凡一百六十個。做到“揆之本文而協,驗之他卷而通”,為后來研究虛詞開辟了一條門徑,影響極大。在校勘方面,他還提出三個勇改和三個不改的主張,非常精當,為古籍校勘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水利
于經史之外,王念孫還精熟水利,曾在工部為官期間著《導河議》上下篇及奉圣旨纂《河源紀略》,“議者或誤指河源所出,念孫力辨其訛,議乃定,《紀略》中《辨訛》一門,念孫所撰也。”(《清史稿》)罷官之后,每日以著述自娛,著有《讀書雜志》,對于古義晦澀、騰抄誤寫及后人點校妄自更改之處,皆一一更正。其中一字之考證,博及萬卷之書,其精于校讎由此可見一斑。《清史稿》稱頌高郵王氏一門:“清經術獨絕千古,高郵王氏一家之學,三世相承,與長洲惠氏相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