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漢語字典涂字的解釋
涂

拼音 注音ㄊㄨˊ 繁體
部首氵部 總筆畫10畫 結構左右
五行 統一碼6D82
筆順丶丶一ノ丶一一丨ノ丶
名稱點、點、提、撇、捺、橫、橫、豎鉤、撇、點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涂(塗)tú(ㄊㄨˊ)

⒈ ?使顏色或油漆等附著在上面:涂飾。涂漆。涂抹。

⒉ ?亂寫:涂鴉。

⒊ ?用筆抹上或抹去:涂改。涂竄。涂乙。

⒋ ?泥濘:涂炭。

⒌ ?河流或海流夾雜的泥沙在地勢較平的河流入海處或海岸附近沉積而成的淺海灘:海涂。灘涂。

⒍ ?同“途”。

⒎ ?姓。

異體字

  • ?

漢英互譯

besmear、imbrue、scrawl、smear、spread

相關字詞

擦、抹

造字法

形聲:從氵、余聲

English

surname; name of certain rivers


※ 涂的意思、基本解釋,涂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網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名〉

(1) (形聲。從水,余聲。本義:涂水)

(2) 同本義 [Tu River]

(3) 古水名。即今云南省之牛欄江。發源于尋甸,北流至威寧折向西北,至魯甸縣注入金沙江

涂,水。出 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 澠。——《說文》

(4) 洞渦水支流。在山西省榆次縣境

(5) 道路。也作“途” [road]

出于玉之涂。——《孟子·梁惠王上》

鄉也混然涂之人也。——《荀子·儒效》

涂巷之人也。——《荀子·勸學》

故辟門除涂,以迎吾人。——《荀子·王霸》

(6) 又如:涂次(路上;途中);涂夫(路人);涂巷(道路;街坊);涂軌(本指車行之道。引申謂路子,途徑);涂數(途程);涂跡(軌跡,途徑);涂轍(車輪的痕跡);涂道(路途)

(7) 十二月。古月名 [December]

十二月為涂。——《爾雅》

(8) “塗”的簡化字

詞性變化

〈名〉

(1) 泥,泥巴 [mud]

塗,泥也。——《廣雅》

見豕負涂。——《易·睽》

厥土惟塗泥。——《書·禹貢》

如塗塗附。——《詩·小雅·角弓》

凍塗。——《禮記·夏小正》

坐于塗炭。——《孟子》

(2) 又如:涂車(用泥涂制成而飾以彩色的車子。為古時送葬的明器);涂炭(泥淖和炭灰。喻污濁之地。亦謂污濁)

(3) 道路 [road]

道聽塗說。——《論語》

遇諸塗。

長塗中宿。——司馬相如《上林賦》

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易·系辭下》

立之涂,匠者不顧。——《莊子·逍遙游》

明乎坦涂。——《莊子·秋水》

七圣皆迷,無所問涂。適遇牧馬童子問涂焉。——《莊子·徐無鬼》

(4) 此義又作“途”。又如:涂不拾遺(道不拾遺);涂說(道路傳聞之言);涂次(途中停留);涂陌(道路);涂徑(道路;路徑);涂路(猶道路);涂殫(路走到盡頭)

(5) 引申指途徑;門路 [way]

國亂者,民多私義;兵弱者,民多私勇。則削國之所以取爵祿者多涂,亡國之所以賤爵輕祿。——《商君書》

〈動〉

(1) 涂抹;粉刷物品 [spread on;apply;smear]

涂明耳目。——《史記·貨殖列傳》

(2) 又如:涂白(在樹干上涂抹白涂劑);涂附(在污泥上再涂上污泥。比喻以惡附惡);涂地(涂抹、漫布于地);涂墍(用泥涂抹屋頂或墻壁)

(3) 亂寫亂畫 [scribble]。如:涂鴉(比喻胡寫亂畫或書法幼稚);涂乙(改竄文字。抹去稱為涂,勾改稱為乙。乙是勾改的符號);別在墻上亂涂

(4) 使不清楚或模糊 [blot out]。如:涂掉幾個字

康熙字典

涂【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7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徒。水名。《說文》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

水名。《水經注》涂水,出陽邑東北大嵰山。

溝涂也。《周禮·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註》涂容乗車一軌。

同塗。《周禮·夏官·司險》設國之五溝五涂。《註》五涂徑畛。涂,道路也。

堂涂也。《爾雅·釋宮》堂涂謂之陳。《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堂涂十有二分。《註》謂階前。若今令甓祴也。《疏》令甓。塼也。祴,塼道也。

《玉篇》涂涂,露厚貌。

《爾雅·釋天》十二月爲涂月。

石名。《山海經》箕尾之山多涂石。

《廣韻》直魚切《集韻》陳如切,?音除。水名。與滁同。《晉書·宣帝紀》王淩詐言吳人塞涂水。涂水卽滁水。

《集韻》《韻會》?直加切,音秅。沮洳也。一曰飾也。

《集韻》余遮切,音耶。涿涂,山名,見《史記·匈奴傳》。

與余同。涂吾,水名。《山海經註》漢元狩二年,馬出涂吾水中。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涂【卷十一】【水部】

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從水余聲。同都切

說文解字注

(涂)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繩。繩各本譌作澠。今正。牧前志作收。後志作牧。華陽國志竟作?。李奇曰。靡音麻。收靡卽?麻。常璩曰。?麻縣山出好?麻。收?牧三字皆同紐。?釋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見。晉書亦作牧矣。益州郡牧靡、二志同。前志曰。南山臘、涂水所出。西北至越巂入繩。過郡二。行千二十里。水經注若水篇曰。若水、又東。涂水注之。水出建寧郡之收靡縣南山。縣山竝卽草以立名。山在縣東烏句山南五百里。山生收靡。可以解毒。涂水導源臘谷。西北流至越巂入若水。按涂水出臘谷。故漢志謂之臘。涂水、漢志說文皆云入繩。而水經注云入若水者、善長云若水、又逕越巂大莋縣入繩。繩水出徼外。南逕旄牛道。至大莋與若水合。自下亦通謂之繩水矣。諸書錄記羣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繩。正是異水沿注。通爲一津。隨納通稱也。水道提綱曰。金沙江卽古繩水。鴉龍江一名打沖河。卽古若水。金沙江出番地。至雲南姚安府大姚縣境合鴉龍江、至四川敘州府治宜賓縣西南境入於江。金沙自犛石山發源。至雲南麗江府境已四千二百餘里。自麗江至四川敘州府又二千五百餘里。源遠流長。所受大水數十。小水無數。其爲大江上源無疑也。玉裁謂多以金沙爲大江正源。然非禹貢崏山道江之旨。禹貢於河源江源皆舉其近者。聖人不尙遠略之意。牧靡今何縣。涂水今何水。未審。從水。余聲。同都切。五部。按古道塗、塗墍字皆作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