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記》鑒賞
原文
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壘石為磴,十余級乃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
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梁跨于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后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跨池又為石梁。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庵才老屋數間,卑庳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乃壁其后,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下臨峭岸,深昧險絕。于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噴霧,目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里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橫照,紫翠重迭,不可殫數。旦起下視,白云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或涌或沒,頃刻萬變。臺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余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游之。既皆賦詩以紀其勝,余又敘次其詳如此。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游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賞析
作者沒有把筆墨花在記述出游的時間、行程等方面,而是著力于描寫百丈山的優美風景。文章開門見山,文尾映照題目,從“山之勝蓋自此始”寫起,到“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結束了基本部分的內容,首尾呼應,一氣呵成,顯得十分集中、緊湊。有選擇地落筆于六處景致,分為兩組:第一組敘述踏石磴、過澗水、入山門而至西閣,主要描寫西閣環境的優美和夜宿聽泉的感受;第二組中由石臺引出,主要描寫瀑布、夕照與云海,敘次分明,鋪排得當,重點突出,引人入勝。
第一段,從“登百丈山三里許”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經過,所見所聞,一概略而不提,筆鋒直逼描述中心:“山之勝蓋自此始”。“左俯絕壑,右控垂崖,疊石為磴,十余級及得度”,一“俯”一“控”,寫出地勢險要,得疊石為臺階才能通過。作者在這里表現了對險奇美的欣賞。
第二段,描述循水游覽,詳寫澗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審美情趣。這一段山門前后諸景點雖歷歷如繪,以“跨”、“度”、“上”等行為動詞,展示過程,一筆不漏地描述了游覽經過和諸多景象,但其詳寫重點則放在幽靜美的描繪上。作者以“澗”為中心,貫穿著水的描寫。“蒼藤古木”的掩映,伴和著“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聲色并茂。“盛夏亭午無暑氣”,“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點染了清幽的氛圍和清冽的感受。第二段一開始先略提小澗,再諦聽水聲濺濺,再瞰澗水流淌,再寫“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探尋了水源,再以“乃為前所謂小澗者”,照應前文,并以“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表達了作者的欣賞態度,最后歸結為“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的描述,顯露了自己的審美趣味和情調。
第三段,先寫壯美的瀑布,后又寫了美姿美態的山峰。
先寫瀑布。如果說第二段寫出了百丈山的幽美的話,那么第三段寫瀑布則重在表現壯美。先以“下臨峭岸,深昧險絕”的險奇美作映襯,再寫出“于林薄間東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凌空而瀉,氣勢非凡。“沫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壯麗異常。然后寫山峰。作者先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缺口中遙望遠山,“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組合,形成了一幅主次層次感豐富的圖畫。“一峰獨秀出,而數百里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接著作者以固定的景點,用傍晚和清晨兩個不同時間的景觀,構思兩幅圖畫,進一步渲染了壯美的特征。“日薄西山,余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突出的是色彩絢爛美;清晨“白云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飛浮來往,或涌或沒,頃刻萬變”,凸現的是云海的變幻美。這樣,在作者詳盡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險奇、幽靜、五彩、飛動、變幻等諸種美的形態。
最后一段,點明了寫作此文的目的:導游,引導人們去游覽百丈山的勝景。“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這一句是作者游后的結論,也是對全文內容的總括。
這篇游記和一般平鋪直敘的游記不同,作者處處留意對重點景觀進行介紹、描寫。如開頭就直接寫“石磴”,而舍去了關于登山歷程的冗長敘述。又如寫小澗,僅從客觀方面寫到了“蒼藤古木”、“水皆清澈”以及澗水飛濺而下的淙淙聲,和“盛夏亭午無暑氣”這一游人的主觀感受,筆墨無多,就點染出了此地環境的清幽宜人。作者在介紹自然景觀時,還擅于運用先抑后揚的筆法。即先敘述該處屬平常景觀,然后從中找出可供游人欣賞或可能使游人感興趣的某一側面、景點來進行介紹。如寫山中六景之一的山門,僅有一“不能容十許人”的小屋,殊無可觀,而作者用一轉折語氣,以“然”字領起,指出此地亦別有情趣。因為它“前瞰澗水,后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倘若炎夏登臨,峽風拂面,定當十分暢快,就使讀者不禁心向往之了。又如寫到山庵時,以為它“才老屋數間”,且狹小低濕,自然無可欣賞,而作者用一“獨”字領起,指出庵之西閣卻為一勝景,特別結合自己的身世遭遇,敘述了夜臥其上,下聽泉聲潺潺,所引起的悲涼之感。百丈山中最吸引游人的,是石臺和石臺周圍的景色。從“下臨峭岸”的石臺上,既可于“林薄間”望見前巖巖穴中噴涌而出,“投空數十尺”的瀑布;又可遠眺“數百里峰巒高下”的壯觀景色。還有變化萬千的云海、冉冉西沉的夕陽。真是美不勝收,令人留連忘返。為了突現石臺及其周圍景色之美,作者多次運用了恰切而生動的比喻,如說瀑布飛沫“如散珠噴霧”,白云滿川“如海波起伏”、云海中諸山“若飛浮往來”等,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那描寫瀑布飛沫為日光所照時的景象的一段文字,雖為直敘,但由于能為山水傳神,其技巧也不能不令人嘆服。
朱熹簡介
唐代·朱熹的簡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