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鵝湖寺道中》鑒賞
原文
一榻清風殿影涼,涓涓流水響回廊。千章云木鉤辀叫,十里溪風稏香。
沖急雨,趁斜陽,山園細路轉微茫。倦途卻被行人笑:只為林泉有底忙!
賞析
上片描寫的是鵝湖寺內外的景色,先寫寺內,再寫寺外,顯出詞人的安閑和愜意。清風吹來,殿堂之中特別涼爽,寺廟旁邊泉水叮咚,令人心曠神怡。寺外有千株高大的樹木,樹木中有鷓鴣的叫聲,山下有十里稻香,景色由近而遠。后二句以“鳥鳴”、“稻香”相對,不僅詞性兩兩相對,還運用了數字對:“千章”、“十里”,疊韻對:“鉤辀”、“稏”。疊韻對仗,十分工穩。
下片描寫的是回家途中的情景,語意輕快詼諧,充滿林泉樂趣。“沖”,顯出他急迫心情,雨過天晴,山中的小路被沖得模糊不清,“趁”,寫天色將晚急忙趕路的行狀。“細路微茫”,寫路生天晚而產生的緊張心態。結韻化緊就松,自嘲不能為事業出力,只能為林泉而忙碌。也諷刺那些不知林泉之樂的俗人,不明此中的真意。正如莊子所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他追求林泉之樂,已經到了反常的程度。通過別人的嘲笑,表明他為了尋找泉水認真而忙碌,卻樂此不疲的執著精神,這是詞人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體現,但也反映了詞人擺脫煩惱、要借林泉洗滌身心疲憊的精神狀態。
詞人寫這首詞運用了歸納法,首先把上片四句與過片兩句析為兩個部分,分別描寫鵝湖寺道周遭的林泉勝景,及“沖急雨,趁斜陽”的情形,從宿寺開始,到離寺上路,再到冒雨趕路,直至山路微茫,可謂處處是景,令詞人應接不暇。而詞人喜景之情、獵景之心也自洋溢其間。然后以“倦途卻被行人笑”一句,承上啟下,借人之口引出“只為林泉有底忙”的一句話來,更翻上一層,既活躍氣氛,又見心甘如此也,以總括上面兩個部分的文意作結。
辛棄疾簡介
唐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