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陶淵明的詩 >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其一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其一

[魏晉]:陶淵明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

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涂。

凱風負我心,戢楪守窮湖。

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

誰言客舟遠?近瞻百里余。

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其一譯文及注釋

譯文

歸途漫漫行不止,計算日頭盼家園。

將奉慈母我欣歡,還喜能見兄弟面。

搖船蕩槳路艱難。眼見夕陽落西山。

江山難道不險峻?游子歸心急似箭。

南風違背我心愿,收起船槳困湖邊。

草叢深密望無際,夏木挺拔枝葉繁。

誰說歸舟離家遠?百余里地在眼前。

縱目遠眺識廬山,空嘆無奈行路難!

注釋

計日:算計著日子,即數著天數,表示急切的心情。舊居:指老家。

一欣:首先感到歡欣的是。溫顏:溫和慈祥的容顏。詩人這里是指母親。侍溫顏:即侍奉母親。

友于:代指兄弟。《尚書·君陳》:“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鼓棹(zhào):劃船。棹:搖船的甲具。崎曲:同“崎嶇”,本指地面高低不平的樣子,這里用以比喻處境困難,《史記·燕召公世家):“燕北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

指:顧。景:日光,指太陽。限西隅(yǘ):懸在西邊天際,指太陽即將落山。限:停止。隅:邊遠的地方。

歸子:回家的人,作者自指。念:擔憂。前涂:前路,指回家的路程。涂同“途”。

凱風:南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負我心:違背我的心愿。

戢(jí):收藏,收斂。枻(yì):短槳。窮:謂偏遠。

高莽:高深茂密的草叢。眇:通“渺”,遼遠。無界:無邊。

獨:特別,此處有挺拔的意思。森疏:繁茂扶疏。

瞻:望。百里余:指離家的距離。

延目:放眼遠望,“南嶺:指廬山。詩人的家在廬山腳下。

將:當。焉如:何往。這首詩慨嘆行役之苦,思念美好的田園,因而決心辭卻仕途的艱辛,趁著壯年及時歸隱。

參考資料:

1、孟二冬.陶淵明集譯注及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2008:100-103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其一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東晉隆安四年(400年),作者陶淵明三十六歲。作者此時在荊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職。此前,陶淵明奉桓玄之命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完成使命后,返途中路過江西,準備順道回家省親,然而被風阻在途中。這首詩就是寫在途中受阻時的情景。

參考資料:

1、孟二冬.陶淵明集譯注及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2008:100-103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其一鑒賞

  第一首詩總的調子是抑郁的,但前四句并不沉悶,抑郁中有歡快,淚與笑俱,起伏多變。“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歸心似箭,匆忙趕路,心里計算著到家的日子。為了表達歸家的急迫心情,詩人注意了詞語的選擇,“行行”是重言,富有表達力,寫出了詩人奔走不停的祥子;“計日望舊居”的“計”和“望”,準確而形象地反映出詩人歸家途中的心理活動,詩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別了的“舊居”,去看望自己的親人,他唱道:“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在行役路上動鄉關之思,盼與家人團聚,這是人之常情,陶淵明用詩的語言道出了這種人之常情,最容易引起共鳴。

  “計日望舊居”的陶淵明不希望在路上停留。然而,偏偏行船遇風,被迫在窮湖停船,這當然使他苦惱。離家只有百余里,卻回不去,他只好遙望南嶺,對空長嘆,心情是無可奈何的。詩人不僅寫了這種欲歸不得的苦惱,他還借嘆行役的機會表示了對官場的厭倦,對仕途的憂懼,對懷才不遇的抗議。有了這些內容,就看見了詩人的心,感覺到了他跳動的脈搏。

  在表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詩人沒有直說,而是含蓄地表現出來,為了詩意的含蓄,詩人采用了三種手法。一種是借景抒情,借景達意,字面上是寫景,字里行間卻藏著詩人的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從字面看,這不過是詩人在嘆“行路難”,在埋怨日落黃昏夜幕降臨得太早;透過字面,便不難發現,詩人是在借助眼前的景物流露自己對官宦生活的厭倦情緒。他怨天恨地,沒有一點歡樂的情緒。在他的眼里,江南夏日的風光也變得那么荒涼,那么可怕,沒有歡樂的情緒:“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扶疏”。不是風光不美,而是詩人的情緒不佳。詩人不去贊美行役途中的風光,正說明他想結束勞累的行役生活,想離開討厭的官場。

  另一種是用雙關語達意。“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涂”。字面是說行路難,征途艱險可畏,可實際是說官場多風險,吉兇難料。當時,東晉王朝岌岌可危,孫恩在浙江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逐漸逼近京師,陶淵明的上司桓玄屢次上表要求討伐孫恩。王室腐敗,義軍攘起,軍閥桓玄又野心勃勃,社會極具動亂,想到這些詩人不能不瞻“念前涂”。由此看來,詩人筆下的“江山”,決不僅指自然界的山川,而是指國家社稷,“前涂”也不僅僅是指征途,而且是指詩人自己在社會動亂時的仕宦前途。“江山”和“前涂”都是一語雙關,值得玩味。

  除了上兩種,詩人還使用了隱喻的手法。“凱風負我心,戢枻守窮湖”,這兩句是說風不從人愿,阻延歸期。其實,詩人的命意遠不止于此,他一連用了三個隱喻,來描述自己懷才不遇的處境。“凱風”是可恨的,它與詩人的心相違;凱風在這里暗指壓制陶淵明的世族權貴。“戢枻”是可嘆的,因為“枻”的作用在于劃船,當“枻”被“戢”起來以后,就失去作用了。“窮湖”是荒涼的地方,船泊窮湖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作者陶淵明是有才干的,然而,他只能在桓玄手下當幕僚,而且還要行役千里,致使自己無所作為。桓玄的慕府就如同“窮湖”,陶淵明發出“戢枻守窮湖”的嘆息是很自然的,并非無病呻吟。

  最后,詩人慨嘆只有百里之遠,因風受阻,不能及早返回舊居,發出了“將焉如”的嘆息,但只不過是空嘆而已,與前面的“歸子念前涂”一句聯系起來看,這幾句詩真實地抒寫了詩人“出仕”與“歸隱”的矛盾痛苦心情。

  從全詩看,首尾兩部份的抒情基本上是采用直說的方法,感情真摯熱烈。詩的中間部份則采用借景達意、一語雙關和隱喻的方法,表現出詩人的隱衷,富有意趣。

陶淵明簡介

唐代·陶淵明的簡介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 陶淵明的詩(216篇)

猜你喜歡

同周車駕邵憲副宴馬大參舊署

明代黎崇敕

南旺山河是舊游,相逢何幸此登樓。孤臺遠帶千峰色,一水中分兩地流。

石畔葵榴侵客袂,門前楊柳系仙舟。明朝又趁南池勝,李杜遺文好更求。

錢申仲大夫索四亭詩各賦一首 白云亭

宋代周紫芝

登臨思昔人,有意在山麓。舉首瞻孤云,悵懷思宰木。

云亦初何心,意乃自感觸。人生風木念,此念何由足。

華亭道中

宋代釋道潛

白水茫茫天四空,黃昏小雨濕春風。五更百舌催殘夢,月到官河柳影中。

贈盧時賜從事

明代孫緒

白馬金羈氣浩然,客衣前日別幽燕。搖搖易水秋風外,窅窅瀛洲夕照邊。

行人隨處問名姓,爭識盧家美少年。歸來下馬拜堂序,鄰翁趨走肩相駢。

詠張麗英 其二

清代屈大均

被發臥盤石,紅顏朝日光。有鸞自歌舞,不嫁長沙王。

次韻伯承見簡探梅之什且約人日同游城東

宋代張栻

江湖漫浪歲年晚,雖有梅花誰寄遠。

城中可人獨吳郎,不惜日力供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