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古籍 > 明史詩人 > 志·卷三十四

志·卷三十四

張廷玉等Ctrl+D 收藏本站

原文

  ◎禮十二(兇禮一)

  次五曰兇禮。凡山陵、寢廟與喪葬、服紀及士庶喪制,皆以類編次。其謁陵、忌辰之禮,亦附載焉。

  山陵

  太祖即位,追上四世帝號。皇祖考熙祖,墓在鳳陽府泗州蠙城北,薦號曰祖陵。設祠祭署,置奉祀一員,陵戶二百九十三。皇考仁祖,墓在鳳陽府太平鄉。太祖至濠,嘗議改葬,不果。因增土以培其封,令陵旁故人汪文、劉英等二十家守視。洪武二年薦號曰英陵,后改稱皇陵。設皇陵衛并祠祭署,奉祀一員、祀丞三員,俱勛舊世襲。陵戶三千三百四十二,直宿灑掃。禮生二十四人。四年,建祖陵廟。仿唐、宋同堂異室之制,前殿寢殿俱十五楹,東西旁各二,為夾室,如晉王肅所議。中三楹通為一室,奉德祖神位,以備袷祭。東一楹奉懿祖,西一楹奉熙祖。十九年,命皇太子往泗州修繕祖陵,葬三祖帝后冠服。

  三十一年,太祖崩。禮部定議,京官聞喪次日,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赴內府聽遺詔。于本署齋宿,朝晡詣幾筵哭。越三日成服,朝晡哭臨,至葬乃止。自成服日始,二十七日除。命婦孝服,去首飾,由西華門入哭臨。諸王、世子、王妃、郡主、內使、宮人俱斬衰三年,二十七月除。凡臨朝視事,素服、烏紗帽、黑角帶,退朝衰服。群臣麻布員領衫麻布冠、麻绖、麻鞋。命婦麻布大袖長衫,麻布蓋頭。明器如鹵簿。神主用栗,制度依家禮。行人頒遺詔于天下。在外百官,詔書到日,素服、烏紗帽、黑角帶,四拜。聽宣讀訖,舉哀,再四拜。三日成服,每旦設香案哭臨,三日除。各遣官赴京致祭,祭物禮部備。孝陵設神宮監并孝陵衛及祠祭署。建文帝詔行三年喪,事在《本紀》。以遭革除,喪葬之制皆不傳。

  文帝崩于榆木川,遺詔一遵太祖遺制。京師聞訃,皇太子以下皆易服。宮中設幾筵,朝夕哭奠。百官素服,朝夕哭臨思善門外。禮部定喪禮,宮中自皇太子以下及諸王、公主,成服日為始,斬衰三年,二十七月除。服內停音樂、嫁娶、祭禮,止停百日。文武官聞喪之明日,詣思善門外哭,五拜三叩頭,宿本署,不飲酒食肉。四日衰服,朝夕哭臨三日,又朝臨十日。衰服二十七日。凡入朝及視事,白布裹紗帽、垂帶、素服、腰绖、麻鞋。退朝衰服,二十七日外,素服、烏紗帽、黑角帶,二十七月而除。聽選辦事等官衰服,監生吏典僧道素服,赴順天府,朝夕哭臨三日,又朝臨十日。命婦第四日由西華門入,哭臨三日,俱素服,二十七日除。凡音樂祭祀,并輟百日。婚嫁,官停百日,軍民停一月。軍民素服,婦人素服不妝飾,俱二十七日。在外以聞喪日為始,越三日成服,就本署哭臨,余如京官。命婦素服舉哀三日,二十七日除。軍民男女皆素服十三日,余俱如京師。凡京官服,給麻布一匹自制。四夷使臣,工部造與。諸王公主遣官及內外文武官詣幾筵祭祀者,光祿寺備物,翰林院撰文,禮部引赴思善門外行禮。京城聞喪日為始,寺觀各鳴鐘三萬杵,禁屠宰四十九日。喪將至,文武官衰服,軍民素服赴居庸關哭迎。皇太子、親王及群臣皆衰服哭迎于郊。至大內,奉安于仁智殿,加斂,奉納梓宮。遣中官奉大行皇帝遺衣冠。作書賜漢王、趙王。禮臣言:“喪服已逾二十七日,請如遺命,以日易月。”帝以梓宮在殯,不忍易,素冠、麻衣、麻绖視朝,退仍衰服,群臣聽其便。

  十二月,禮部進葬祭儀:發引前三日,百官齋戒。遣官以葬期告天地宗社,皇帝衰服告幾筵,皇太子以下皆衰服隨班行禮。百官衰服朝一臨,至發引止。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橋、午門、端門、承天門、大明門、德勝門并所過河橋、京都應祀神祇及經過應祀神祠,儀用酒果肴饌。是夕,設辭奠,帝后太子以下皆衰服,以序致祭。司禮監、禮部、錦衣衛命執事者設大昇轝、陳葬儀于午門外并大明門外。將發,設啟奠。皇帝暨皇太子以下衰服四拜。奠帛、獻酒、讀祝,四拜。舉哀,興,哀止,望瘞。執事者升,徹帷幙,拂拭梓宮,進龍輴于幾筵殿下。設神亭、神帛輿、謚冊寶輿于丹陛上,設祖奠如啟奠儀。皇帝詣梓宮前,西向立。皇太子、親王以次侍立。內侍于梓宮前奏,請靈駕進發,捧冊寶、神帛置輿中;次銘旌出;執事官升梓宮,內執事持翣左右蔽。降殿,內侍官請梓宮升龍輴,執事官以彩帷幕梓宮,內侍持傘扇侍衛如儀。舊御儀仗居前,冊寶、神帛、神亭、銘旌以次行。皇帝由殿左門出,后妃、皇太子、親王及宮妃后隨。至午門內,設遣奠,如祖奠儀。內侍請靈駕進發,皇帝以下哭盡哀,俱還宮。梓宮至午門外,禮官請梓宮升大升轝。執事官奉升轝訖,禮官請靈駕進發。皇太子、親王以下哭送出端門外,行辭祖禮。執事官設褥位于太廟帛香案前。皇太子易常服,捧神帛,由左門入,至褥位跪,置神帛于褥,興,正立于神后跪。禮官跪于左,奏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謁辭。皇太子俯伏,興。贊五拜三叩頭畢,皇太子捧神帛興,以授禮官。禮官安輿中,請靈駕進發。皇太子仍喪服,親王以下隨行。梓宮由大明中門出,皇太子以下由左門出,步送至德勝門外,乘馬至陵,在途朝夕哭奠臨。諸王以下及百官、軍民耆老、四品以上命婦,以序沿途設祭。文武官不系山陵執事者悉還。至陵,執事官先陳龍輴于獻殿門外,俟大升轝至。禮官請靈駕降轝,升龍輴詣獻殿。執事官奉梓宮入,皇太子、親王由左門入,安奉訖,行安神禮。皇太子四拜,興,奠酒,讀祝。俯伏,興,四拜,舉哀。親王以下陪拜,如常儀。遣官祀告后土并天壽山,設遷奠禮,如上儀。將掩玄宮,皇太子以下詣梓宮前跪。內侍請靈駕赴玄宮,執事官奉梓宮入皇堂。內侍捧冊寶置于前,陳明器,行贈禮。皇太子四拜興,奠酒,進贈。執事官捧玉帛進于右,皇太子受獻,以授內執事,捧入皇堂安置。俯伏,興,四拜,舉哀,遂掩玄宮。行饗禮,如遷奠儀。遣官祀謝后土及天壽山。設香案玄宮門外,設題主案于前,西向。設皇太子拜位于前,北向。內侍盥手奉主置案上,題主官盥手西向題畢,內侍奉主安于神座,藏帛箱中。內侍奏請太宗文皇帝神靈上神主。贊四拜,興,獻酒,讀祝。俯伏,興,四拜,舉哀。內侍啟櫝受主訖,請神主降座升輿。至獻殿,奏請神主降輿升座,行初虞禮。皇太子四拜,初獻,奠帛酒,讀祝,俯伏,興。亞獻、終獻,四拜,舉哀,望瘞。內官捧神帛箱埋于殿前,焚兇器于野。葬日初虞,柔日再虞,剛日三虞,后間日一虞,至九虞止。在途,皇太子行禮。還京,皇帝行禮。

  神主將還,內侍請神主降座升輿,儀仗侍衛如儀。皇太子隨,仍朝夕奠。至京,先于城外置幄次,列儀衛,鼓吹備而不作。百官衰服候城外,主入幄次,百官序列,五拜三叩首。神主行,百官從。至午門外,皇帝衰服迎于午門內,舉哀,步導主升幾筵殿。皇帝立殿上,內侍請神主降輿升座,行安神禮。皇帝四拜,興,奠酒,讀祝。俯伏,興,四拜,舉哀。皇太子以下陪拜。百官于思善門外行禮如儀。明日,百官行奉慰禮。

  卒哭用虞祭后剛日,禮同虞祭,自是罷朝夕奠。祔饗用卒哭之明日,太常寺設醴饌于太廟,如時饗儀,樂設而不作。設儀衛傘扇于午門外,內侍進御輦于幾筵殿前,皇帝衰服四拜,舉哀。興,哀止,立于拜位之東,西向。內侍請神主降座升輦,詣太廟祔饗。至思善門外,皇帝易祭服,升輅,隨至午門外,詣御輦前跪。太常卿奏請神主降輦,皇帝俯伏,興,捧主由左門入,至丹陛上。典儀唱“太宗文皇帝謁廟”。至廟前,內侍捧主至褥位,皇帝于后行八拜禮。每廟俱同。內侍捧主北向,太常卿立壇東,西向。唱“賜坐”,皇帝搢圭,奉神主安于座,詣拜位行祭禮,如時饗儀。太常卿奏請神主還幾筵,皇帝捧主由廟左門出,安奉于御輦。皇帝升輅隨,至思善門降輅,易衰服,隨至幾筵殿前。內侍請神主降輦,升座。皇帝由殿左門入,行安神禮畢,釋服還宮。明日,百官素服行奉慰禮。

  大祥,奉安神主于太廟,禮詳廟制。皇帝祭告幾筵殿,皇太后、皇后以下各祭一壇,王府遣官共祭一壇,在京文武官祭一壇。自神主出幾筵殿,內侍即撤幾筵、帷幄,焚于思善門外。禫祭,遣親王詣陵行禮。

  洪熙元年,仁宗崩。皇太子還自南京,至良鄉,宮中始發喪,宣遺詔。文武官常服于午門外四拜。宣畢,舉哀,復四拜。易素服,迎皇太子于盧溝橋,橋南設幕次香案。皇太子至,常服,詣次四拜。聽宣遺詔,復四拜,哭盡哀。易素服至長安右門下馬,步哭至宮門外,釋冠服,披發詣梓宮前,五拜三叩首,哭盡哀。宮中自皇后以下皆披發哭。皇太子就喪次東,見母后。親王以次見皇太子畢,各居喪次,行祭告禮。喪儀俱如舊。惟改在京朝夕哭臨三日,后又朝臨止七日,在外止朝夕哭臨三日,無朝臨禮。文武官一品至四品命婦入哭臨。服除,禮臣請帝服淺淡色衣、烏紗翼善冠、黑角帶,于奉天門視事。百官皆淺淡色衣、烏紗帽、黑角帶,朝參如常儀。退朝,仍終太宗服制。帝曰:“朕心何能忍,雖加一日愈于已。”仍素服坐西角門,不鳴鐘鼓,令百日后再議。已百日,禮臣復請御奉天門。帝命候山陵事畢。

  先是,詔營獻陵,帝召尚書蹇義、夏原吉諭曰:“國家以四海之富葬親,豈惜勞費。然古圣帝明王皆從儉制。孝子思保其親體魄于永久,亦不欲厚葬。況皇考遺詔,天下所共知,宜遵先志。”于是建寢殿五楹,左右廡神廚各五楹,門樓三楹。其制較長陵遠殺,皆帝所規畫也。吏部尚書蹇義等請祔廟后,素服御西角門視事。至孟冬歲暮,行時饗禮。鳴鐘鼓,黃袍御奉天門視朝。禫祭后,始釋素服。從之。

  宣宗崩,喪葬如獻陵故事。惟改命婦哭臨,自三品以上。英宗崩,遺命東宮過百日成婚,不得以宮妃殉葬。憲宗即位,百日御奉天門視朝,禮儀悉用吉典。憲宗崩,孝宗既除服,仍素翼善冠、麻衣、腰绖視朝,不鳴鐘鼓,百官素服朝參,百日后如常。弘治元年正旦,時未及小祥,帝黃袍御殿受朝。次日,仍黑翼善冠,淺淡服、犀帶。及大祥,神主奉安太廟及奉先殿。至禫祭,免朝。擇日遣官詣陵致祭。

  孝宗崩,工部言:“大行遺詔,惓惓以節用愛民為本。乞敕內府諸司,凡葬儀冥器并山陵殿宇,務從減省。”禮部言:“百日例應變服,但梓宮未入山陵,請仍素翼善冠、麻布袍服、腰绖,御西角門視事,不鳴鐘鼓,百官仍素服朝參。”從之。自辭靈至虞祔,榮王俱在陪列。既而王以疾奏免。禮部請以駙馬等官捧帛朝祖,帝曰:“朝祖捧帛,朕自行。”發引,親王止送至大明門外。其在途及至陵臨奠,俱護喪官行禮。后遂為例。

  世宗崩,令旨免命婦哭臨。隆慶元年正月,未及二十七日,帝衰服御宣治門,百官素服、腰绖奉慰。發引,帝行遣奠禮。至朝祖,則遣官捧帛行禮。梓宮至順天府,皇親命婦及三品以上命婦祭,余如舊制。光宗即位,禮部言:“喪服列代皆有制度,而斷自孝宗。蓋孝宗篤于親,喪禮詳且備,故武、世、穆三廟皆宗之。今遵舊制,以衰服御文華門視事,百官素服朝參,候梓宮發引除。”從之。

  明自仁宗獻陵以后,規制儉約。世宗葬永陵,其制始侈。及神宗葬定陵,給事中惠世揚、御史薛貞巡視陵工,費至八百余萬云。

譯文及注釋

  第五是兇禮。

  所有山陵、寢廟與喪葬、喪事之祭以及士人和普通百姓的服喪等制度,都按類編排。

  那些拜謁陵墓、禁忌日辰的禮儀,也附帶記載在這里。

  太祖即位,追加上溯四代皇帝尊號。

  皇祖父熙祖,墳墓在鳳陽府泗州嬪城北面,進號為祖陵。

  設立祠祭署,設置奉祀一人,護陵人戶二百九十三戶。

  皇父仁祖,墳墓在風陽府太平鄉。

  太祖到濠,曾經提議改葬,沒有結果。

  于是增培泥土以堆高墳墓,命令陵墓旁邊的故人汪文、劉英等二十戶守護。

  洪武二年,進尊號為英陵,后來改稱皇陵。

  設置皇陵衛和祠祭署,奉祀一人、祀丞三人,都由勛舊之臣世代承襲。

  護陵人戶三千三百四十二戶,值班宿衛灑掃。

  禮生二十四人。

  洪武四年,建立祖陵廟。

  仿照唐、塞同堂異室的規制,前殿、寢殿都是十五楹,東西廂各二間,成夾室,按照晉王肅所議禮儀辦。

  中間三楹穿通作為一室,供奉德祖的神位,以供袷祭。

  束邊一楹供奉懿祖神位,西邊一楹供奉熙祖。

  洪武十九年,命令皇太子前往泗州修繕祖陵,埋葬三祖皇帝皇后的冠帶服飾。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死。

  禮部決定,京官聽到喪耗的第二天,穿素服,戴烏紗帽、黑角帶,到內府聽皇上的遺詔。

  在本官署齋戒留宿,朝時和晡時到靈座前哭喪。

  遇三天穿上喪服,朝時和晡時聚集聚官舉哀號哭,到埋葬后纔停止。

  從穿上喪服之日起,二十七日除服。

  受封號的婦女穿孝服,除去首飾,從西華門進入聚集舉哀號哭。

  諸王、世子、王妃、郡主、內使、宮人都服斬衰喪三年,二十七個月除服。

  凡是到朝廷處理政事,穿素服,戴烏紗帽、黑角帶,退朝穿衰服。

  群臣穿麻布圓領衫,戴麻布冠,系麻绖,穿麻鞋。

  受封號的婦女穿麻布大袖長衫,用麻布蓋頭。

  殉葬器物按儀仗隊辦理。

  神位牌用栗木,制度依照家禮。

  行人向天下人頒布遣詔。

  在京城外的百官,詔書到達之日,穿素服,戴烏紗帽、黑角帶,拜四拜。

  聽到宣讀遣詔完畢,高聲號哭哀悼,又拜四拜。

  三日后穿上喪服,每天早上擺設香案聚集舉哀號哭,三日后除喪。

  各自派官員到京城進行吊祭,祭祀所用之物由禮部備辦。

  孝陵設置神宮監和孝陵衛以及祠祭署o建文帝下詔服三年喪,事情記載在《本紀》中,因遭到變故被廢除,喪葬的制度都沒有傳下來。

  文帝死在榆木川,遺詔交代全部遵從太祖遺留下來的制度辨喪事。

  京城聽到訃告,皇太子以下都改換服飾。

  宮中設靈座,早晚哀哭祭奠。

  百官穿素服,早晨晚上在思善門外聚集舉哀號哭。

  禮部制定喪禮,宮中自皇太子以下以及諸王、公主,從穿上喪服之日開始,服斬衰三年,二十七個月后除服。

  服喪期內停止音樂、嫁女娶婦、祭祀,只停止一百天。

  文武官員聽到喪耗的第二天,到思善門外哭悼,拜五拜叩三次頭,住宿在本官署,不飲酒吃肉。

  四日服衰服,早晨晚上聚集舉哀哭悼三天,又早晨聚集舉哀哭悼十天。

  穿衰服二十七天。

  凡是入朝廷以及處理政事,用白布裹著紗帽、垂下衣帶,穿素服,腰系绖帶,穿麻鞋。

  退朝穿衰服,二十七天以后,穿素服,戴烏紗帽、黑角帶,二十七個月后除服。

  聽候選拔辦事等官員穿衰服,監生、吏典、僧道穿素服,到順天府,早晚聚集舉哀號哭三天,又早晨聚集舉哀號哭十天。

  受封號的婦女第四天從西華門進入,聚集舉哀號哭三天,都穿素服,二十七天除服。

  凡是音樂、祭祀,一并停止一百天。

  嫁娶,官吏家停止一百天,軍民家停止一個月。

  軍民穿素服,婦人穿素服不化妝修飾,都是二十七天。

  在京外從聽到喪耗之日開始,遏三天穿喪服,就地在本官署聚集舉哀號哭,其余與京城官員相同。

  受封號的婦女穿素服號哭哀悼三天,二十七天除服。

  軍民男女都穿素服十三日,其余都如同京城的軍民。

  凡是京城官服喪,供給麻布一匹自己制喪服。

  四方蠻夷的使臣,工部制成給與。

  諸王、公主、派遣的官員以及內外文武官員到靈座祭祀的,光祿寺準備祭物,翰林院撰寫祭文,禮部引導到思善門外行禮。

  京城從聽到喪耗之日開始,寺廟道觀各敲響鐘聲三萬杵,禁止屠宰牲口四十九天。

  喪柩將要到,文武官員穿衰服,軍民穿素服到居庸關哀哭迎接。

  皇太子、親王以及群臣都穿著衰服在郊外哀哭迎接。

  到內宮,供奉安置在仁智殿,加裝殮,裝入棺材。

  派宦官捧持剛死皇帝遺下的衣冠。

  寫書信賜給漢王、趙王。

  禮官說:“喪服已經超過二十七天,請求按照皇帝遺留下來的侖令,把服月喪改焉服日喪。”皇帝因棺材停留等待安葬,不忍心改換,戴著素冠,穿著麻衣,系著麻绖上朝處理政事,退朝后仍然穿衰服,群臣聽其自便。

  十二月,禮部進呈葬祭儀式。

  出殯前三天,百官齋戒。

  派官員把安葬日期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皇帝穿衰服祭告靈座,皇太子以下都穿衰服隨班行禮。

  百官服衰服早晨聚集舉哀號哭一次,到出殯之日停止。

  前一天,派官員祭祀金水橋、午門、端門、承天門、大明門、德勝門和經過的河橋、京城應祭祀神靈和經過的地方應該祭祀的神靈祠廟,儀式用酒、水果、菜肴。

  這天晚上,陳設辭剔祭奠的祭品,皇帝、皇后、太子以下都穿衰服,按順序進行祭奠。

  司禮監、禮部、錦衣衛命令執事者在午門外及大明門外擺設載靈柩的大升輿,陳設喪葬用品。

  將要出殯,陳設靈柩啟遷前舉行的祭奠禮。

  皇帝以及皇太子以下穿衰服,拜四拜。

  祭獻帛、獻酒、宣讀祝辭,拜四拜。

  高聲號哭致哀,啟行,哀哭停止,舉行望痙儀式。

  執事官走上停柩的宮殿,撤除帷幕,擦拭干凈天子的靈柩,進呈運載天子靈柩的靈車放在靈座殿下面。

  在宮殿臺階陳設神亭、神帛輿、謐冊寶輿,陳設出殯前的祭奠禮、儀節如同靈柩啟遷前的祭奠禮。

  皇帝到靈柩前面,面向西站立。

  皇太子、親王依次站立陪侍。

  內侍在靈柩前上奏,請靈柩出發前行,捧冊寶、神帛放在車中;其次標志有死者身份地位和姓名的銘旌出行;執事官抬起靈柩,內執事拿著裝飾棺材的飾物在棺的左右覆蓋。

  走下官殿,內侍官請靈柩升上靈車,執事官用彩色帷帳蓋住靈柩,內侍拿著傘扇按儀節侍衛。

  以前御用的儀仗走在前面,冊寶、神帛、神亭、銘旌依次行進。

  皇帝從官殿左門出宮,后妃、皇太子、親王以及宮妃跟隨在后面。

  來到午門內,陳設將葬時的祭奠禮,儀節如同出殯前的祭奠禮。

  內侍請靈車前進,皇帝以下號哭以盡哀思,都返回宮。

  天子靈柩到達午門外,禮官請靈柩升上名叫大升輿的靈車。

  執事官捧靈柩升上大升輿之后,禮官請靈車出發前進。

  皇太子、親王以下哭著送出端閂外面,舉行辭別祖宗祭祀禮。

  執事官在太廟香案前設置鋪有錦褥的座位。

  皇太子改換平常服飾,捧著神帛,從左門進入,到達覆蓋錦褥的位置跪下,放置神帛在錦褥上,起身,正面立于神帛的后面跪下。

  禮官跪在左面,進奏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拜謁辭。

  皇太子俯首伏地,起身,禮贊行拜五拜三叩頭禮完畢,皇太子捧著神帛起身,把它交給禮官。

  禮官安放在輿中,請靈車進發。

  皇太子仍然穿喪服,親王以下跟隨前行。

  靈柩從大明中門出去,皇太子以下從左門出去,步行送到德勝門外,乘馬到陵墓,在途中早晨晚上號哭祭奠聚眾舉哀。

  諸王以下和百官、軍民中年高有德者、四品以上有封號的婦女,依次沿途設置祭品祭奠。

  文武官員中不屬于山陵執事者全部返回。

  到達陵墓,執事官先在獻殿門外陳設天子靈車,等侯大升輿到來。

  禮部官請天子靈柩從大升輿上放下來,升上靈車,到達獻殿。

  執事官捧著靈柩進入,皇太子、親王從左門進入,安放完畢,舉行安神禮。

  皇太子拜四拜,起身,祭奠酒,宣讀祝辭。

  俯首伏地,起身,拜四拜,號哭哀悼。

  親王以下陪伴拜祭,如同通常禮儀。

  派遣官員祭告地神和天壽山,陳設遷置祭奠禮,如同上面的禮儀。

  將要掩蓋墳墓,皇太子以下到靈柩前跪下。

  內侍請天子靈柩進入墳墓,執事官捧著靈柩進入天子墓室。

  內侍捧冊寶放置在前,陳設隨葬器物,舉行贈禮。

  皇太子拜四拜,起身,祭奠酒,進獻贈物。

  主管官捧玉帛從右面進入,皇太子接受獻物,把它交給內執事,捧入天子墓室安放好。

  俯首伏地,起身,拜四拜,號哭哀悼,于是掩蔽墳墓。

  舉行飲醴酒禮,如同遷置祭奠禮儀。

  派遣官員祭祀告謝地神以及天壽山。

  陳設香案在墳墓墓門外面,在前面陳設放置寫有死者身份名字的牌位的祭案,面向西。

  在案前設置皇太子的拜位,面向北。

  內侍洗手后捧著牌位放在案上,題主官洗手后面向西題寫完畢,內侍捧著牌位安放在神座上,藏在帛箱中。

  內侍上奏請太宗文皇帝神靈升上神位牌。

  禮贊拜四拜,起身,獻上酒醴,宣讀祝辭。

  俯首伏地,起身,拜四拜,號哭哀悼。

  內侍開啟木櫝受納神位牌完畢,請神位下座升輿。

  到達獻殿,奏請神位下輿升上神座,舉行葬后初次在嬪宮的祭禮。

  皇太子拜四拜,初次奠爵,進獻帛酒,宣讀祝辭,俯首伏地,起身。

  第二次奠爵、最后奠爵,拜四拜,號哭哀悼,捧祝、帛到埋毛血處焚化。

  內官捧神帛箱埋在殿前,在野外焚燒喪葬所用的器物。

  埋葬之日舉行初次還祭于殯宮的虞祭禮,逢偶日舉行第二次還祭于殯宮的虞祭禮,逢單日舉行第三次還祭于殯宮的虞祭禮,以后間隔一天舉行一次還祭于殯宮的虞祭禮,一直到進行九次虞祭而停止。

  在途中,皇太子舉行祭禮。

  返回京城,皇帝舉行祭禮。

  神位牌將要返還,內侍請神位牌下座升輿,儀仗侍衛按禮儀安排。

  皇太子跟隨,仍然早晚祭奠。

  到京城,先在城外設置帷幄駐扎下來,陳列儀仗與衛士,鼓樂具備但不吹奏。

  百官穿衰服等候在城外,神位牌送入帷幄安放,百官依次拜五拜叩三個頭。

  神位牌前行,百官跟從。

  到達午門外,皇帝服衰服在午門內迎接,號哭哀悼,步行引導神位牌升上靈座殿。

  皇帝站在殿上,內侍請神位牌下輿升上靈座,舉行安神禮。

  皇帝拜四拜,起身,進獻醴酒,宣讀祝辭。

  俯首伏地,起身,拜四拜,號哭哀悼。

  皇太子以下陪侍禮拜。

  百官在思善門外按禮儀行禮。

  第二天,百官進名舉行拜慰天子、太后的奉慰禮。

  在虞祭后的單日,舉行卒哭祭,自此之后,停止無定時的哀至則哭,改為早晨晚上定時哭祭,卒哭祭禮儀與虞祭禮儀相同,從此罷除早晨晚上祭奠。

  在卒哭祭的第二天舉行配饗宗廟的柑饗祭,太常寺在太廟設置酒醴肴僎,如同四時祭祀的禮儀,設置鼓樂但不吹奏。

  在午門外設儀仗衛士傘扇,內侍進獻輦車于靈座殿前,皇帝穿衰服,拜四拜,號哭哀悼。

  起身,哀哭停止,站在拜位的束面,面向西。

  內侍請神位牌降下靈座升上輦車,到太廟進行宗廟配饗。

  到思善門外,皇帝換上祭服,登上轄車,隨同到午門外面,到神位牌所在車的前面跪下。

  太常卿上奏請神位牌下輦車,皇帝俯伏,起身,捧著神位牌從左門進入,到赤色臺階上。

  典儀官導唱“太宗文皇帝謁見宗廟”。

  到廟前,內侍捧著神位牌到鋪有錦褥的位置。

  皇帝在后面行八拜禮。

  拜見先代每位皇帝的神廟的儀式都相同。

  內侍捧著神位牌面向北,太常卿站在壇臺柬面,面向西。

  宣唱“賜坐”,皇帝把圭插在衣帶上,捧著神位牌安放在座上,到拜禮的位置行祭禮,如同四時祭饗的禮儀。

  太常卿上奏請神位牌返回靈座,皇帝捧著神位牌從宗廟左門出,安放在御輦車上。

  皇帝登上轄車跟隨,到思善門下轄車,改換衰服,隨著到靈座殿前。

  內侍奉請神位牌下輦車,升上靈座。

  皇帝從殿的左門進入,舉行安神禮結束,脫下衰服回宮。

  第二天,百官穿著素服舉行進名安慰皇帝的奉慰禮。

  喪后兩周年舉行祭禮,叫做大祥,供奉安放神位牌到太廟,禮儀詳見廟制。

  皇帝祭祀告神于靈座殿,皇太后、皇后以下各自在一座壇臺祭祀,王府派官員共同在一座壇臺祭祀,在京城的文武官員共在一座壇臺祭祀。

  自從神位牌請出靈座殿,內侍便撤除靈座、帷幄,在思善門外焚毀。

  除喪服的禪祭,派親王到皇陵舉行祭禮。

  洪熙元年,仁宗死。

  皇太子從南京返回,到良鄉,宮中纔發喪,宣讀遺詔。

  文武官員穿平常服飾在午門外拜四拜。

  宣讀完畢,號哭哀悼,又拜四拜。

  改換成素服,在盧溝橋迎候皇太子,橋南擺設臨時幕帳和香案。

  皇太子到,穿平常服飾,到帳幕駐地拜四拜。

  聽候宣讀遺詔,又拜四拜,號哭竭盡哀思。

  換上素服到長安右門下馬,徒步哭著走到宮門外,除去帽子,披散頭發到靈柩前,行五拜三叩首禮,號哭竭盡哀思。

  宮中從皇后以下都披發號哭。

  皇太子到靈柩停放處的東面,拜見母后。

  親王依次拜見皇太子完畢,各自在靈柩旁邊行祭告禮。

  喪禮的儀式都如同舊禮。

  只是改在京城朝夕哭臨,眾人聚集號哭哀悼三天,三天以后又改成朝臨,即早晨聚集眾人號哭哀悼七天而止,在京外只是朝夕哭臨,即聚集眾人定時號哭哀悼三天,沒有朝臨七天的禮儀。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受封號的婦女入內哭臨,號哭哀悼。

  除去喪服,禮官請皇帝穿淺淡色的衣服,戴烏紗翼善冠、黑角帶,在奉天門處理政事。

  巨官部穿淺淡色衣服,戴烏紗帽、黑角帶,朝拜參見如同平常的禮儀。

  退朝,仍然按禮制服完太宗的喪服。

  皇帝說:“朕心怎么能夠忍受,即使增加一日都比停止好。”仍然穿素服坐西角門,不敲擊鐘鼓,命令一百天以后再商議。

  到一百天,禮官又請求駕臨奉天門。

  皇帝命令等候陵墓事完畢后再定。

  在此之前,下詔營建獻陵,皇帝召見尚書蹇義、夏原吉訓論說:“國家用四海的富有埋葬親人,哪里吝惜勞費。

  然而古代的圣明帝王都依從節儉的制度。

  孝子想永久保持他的親人的體魄,也不想豐厚埋葬。

  何況皇考的遺詔,天下的人都知道,應該遵循先人的志向。”于是建寢殿五楹,左右廊庶神廚各自五楹,門樓三楹。

  它的形制比長陵速遠減省,都是由皇帝規定策劃。

  吏部尚書蹇義等請求柑祭于太廟之后,穿素服駕臨西角門處理政事。

  到初冬、年底,舉行四時祭饗禮。

  嗚鐘鼓樂,穿黃袍駕臨奉天門處理朝廷事務。

  進行除去喪服的禪祭后,纔脫下素服。

  皇帝聽從他的請求。

  童宗死,喪葬如同獻陵的舊例。

  只是改變受封號的婦女哭臨,從三品以上纔參加。

  英宗死,留下詔命束宮太子過一百天成婚,不能用宮妃陪葬。

  憲宗即位,一百天駕臨奉天門處理政事,典禮儀式全部用吉禮。

  憲宗死,孝宗除去喪服之后,仍戴素色翼善冠,穿麻衣,系腰绖處理朝廷事務,不敲擊鐘鼓,百官穿素色服朝見參拜,一百天以后恢復常規。

  弘治元年正月旦日,當時還沒有到周年祭日,未行小祥祭,皇帝穿黃袍駕臨朝殿接受朝拜。

  第二天,仍然戴黑翼善冠,穿淺淡服,系犀帶。

  到二周年祭日,行大祥祭后,神位牌供奉安放在太廟及奉先殿。

  到除去喪服舉行禪祭之后,免于朝拜。

  選擇日期派官員到陵墓進行祭奠。

  孝宗死,工部說:“大行皇帝遺詔說,念念不忘以節省用度愛護百姓作為根本。

  敕命內府各司,凡是喪葬儀節隨葬器物以及陵墓宮殿,務必節省辦理。”禮部說:“喪期滿一百天,按例應改變服飾,但是靈柩沒有進入陵墓,請求仍然戴素翼善冠、穿麻布袍服、系腰绖,駕臨西角門處理政事,不敲擊鐘鼓,百官仍然穿素服朝拜參見。”聽從他們的請求。

  從辭靈禮到虞祭禮到拊條禮,榮王都在陪祭之列。

  隨后王因疾病上奏免除。

  禮部請求用駙馬等官員捧持帛朝拜祖先,皇帝說:“朝拜祖先捧持帛,朕自己做。”出殯,親王只送到大明門外面。

  在途中以及到達陵墓聚集哭悼祭奠,都是護喪官施行祭禮。

  以后便成為規定。

  世宗死,命令免去封賜誥命的婦女哭臨。

  隆慶元年正月,不到二十七天,皇帝穿衰服駕臨宣治門,百官穿素服、系腰绖向皇帝行奉慰禮。

  出殯,皇帝舉行遣發祭奠禮。

  到朝祖時,便派官員捧持帛行禮。

  靈柩到達順天府,皇親中有封號的婦女以及三品以上的有封號的婦女祭祀,其余都如同舊有制度。

  光宗即位,禮部說:“喪服各代都有制度,而現在的喪服都是在孝宗時決定的。

  因為孝宗篤厚于親人,喪禮詳細而且完備,所以武宗、世宗、穆宗三廟都宗法它。

  現在遵守舊有制度,穿衰服駕臨文華門處理政事,百官穿素服朝拜參見,等到靈柩出殯便除服。”皇帝聽從。

  明代從仁宗獻陵以后,規定制度儉省節約。

  世宗葬在永陵,喪葬制度纔開始奢侈。

  到神宗葬在定陵,給事中惠世揚、御史薛貞巡視建陵工程,費用達到八百多萬。

參考資料:
1、佚名.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967190003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