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調

詞語解釋
租庸調[ zū yōng diào ]
⒈ ?唐代對受田課丁征派的三種賦役的并稱。導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調、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頃,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xiāng)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役人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納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租調皆免。唐開元末年均田制破壞,這種承襲北魏的賦役制度漸不適用;安史之亂后,為兩稅法所代替。
引證解釋
⒈ ?唐 代對受田課丁征派的三種賦役的并稱。導源于 北魏 到 隋 代的租、調、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頃,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xiāng)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役人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納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租調皆免。 唐 開元 末年均田制破壞,這種承襲 北魏 的賦役制度漸不適用; 安 史 之亂后,為兩稅法所代替。
引《新唐書·高祖紀》:“二月乙酉,初定租庸調法。”
《資治通鑒·梁簡文帝大寶元年》:“泰 始籍民之才力者為府兵,身租庸調一切蠲之。”
《明史·食貨志二》:“賦役之法, 唐 租庸調猶為近古。”
國語辭典
租庸調[ zū yōng diào ]
⒈ ?一種唐代賦稅徭役的制度。以均田制為基礎,丁男、中男授田一頃,每年納粟二石,稱為「租」;每年服勞役二十日,或若不服役,每日交絹三尺,稱為「庸」;每戶每年繳納定額的絲、麻等物產,稱為「調」。安史之亂后,均田制被破壞,此法遂為兩稅制所取代。
分字解釋
※ "租庸調"的意思解釋、租庸調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網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對于當時的日本來講,實施班田法與租庸調實質上就是把絕大多數人民推到了嗷嗷待哺的狀態(tài)。
相關詞語
- tiáo jié調節(jié)
- xié tiáo協(xié)調
- yǔ diào語調
- tiáo hé調和
- sè diào色調
- yì zū shí shuì衣租食稅
- shì yōng市庸
- dān diào單調
- diào yòng調用
- shì yōng世庸
- tiáo xī調息
- tiáo kǎn調侃
- kōng tiáo空調
- tiáo wèi調味
- jī diào基調
- diào zhèng調正
- yīn diào音調
- tiáo jiě調解
- chōu diào抽調
- diào bǎi xì調百戲
- tiáo hé調合
- tiáo xié調協(xié)
- tiáo jì調劑
- xià diào下調
- zū yòng租用
- diào huàn調換
- diào chá調查
- shàng tiáo上調
- diào pèi調配
- diào jí調集
- qiáng diào強調
- xiǎo diào小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