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ēng niú
注音ㄈㄥ ㄋ一ㄡˊ
⒈ ?一種領(lǐng)肉隆起的野牛。亦名封牛、峰牛。《爾雅·釋畜》“犦牛”晉郭璞注:“即犎牛也。領(lǐng)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狀如槖駝,肉鞍一邊,健行者日三百余里。今交州合浦徐聞縣出此牛。”《晉書·張駿傳》:“西域諸國獻(xiàn)汗血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諸珍異二百余品。”唐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四:“《漢書·西域傳》有犎牛。鄧展曰:'脊上有肉鞍如橐駝。'”清龔自珍《論京北可居狀》:“如夾山而居山之坳,縱可四百丈,橫四之一,可以牧牛、羊、犎牛。”一說即單峰駝。
⒈ ?一種領(lǐng)肉隆起的野牛。亦名封牛、峰牛。一說即單峰駝。
引《爾雅·釋畜》“犦牛” 晉 郭璞 注:“即犎牛也。領(lǐng)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狀如槖駝,肉鞍一邊,健行者日三百餘里。今 交州 合浦 徐聞縣 出此牛。”
《晉書·張駿傳》:“西域諸國獻(xiàn)汗血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諸珍異二百餘品。”
唐 玄應(yīng) 《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四:“《漢書·西域傳》有犎牛。 鄧展 曰:‘脊上有肉鞍如橐駝。’”
清 龔自珍 《論京北可居狀》:“如夾山而居山之坳,縱可四百丈,橫四之一,可以牧牛、羊、犎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