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

詞語解釋
法曲[ fǎ qǔ ]
⒈ ?一種古代樂曲。東晉南北朝稱作法樂。因其用于佛教法會而得名。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后與漢族的清商樂結(jié)合,并逐漸成為隋朝的法曲。其樂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至唐朝又?jǐn)v雜道曲而發(fā)展至極盛階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
引證解釋
⒈ ?一種古代樂曲。 東晉 南北朝 稱作法樂。因其用于佛教法會而得名。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后與 漢族 的清商樂結(jié)合,并逐漸成為 隋 朝的法曲。其樂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至 唐 朝又?jǐn)v雜道曲而發(fā)展至極盛階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參見《新唐書·禮樂志十二》。
引唐 白居易 《江南遇天寶樂叟》詩:“能彈琵琶和法曲,多在 華清 隨至尊。”
清 洪昇 《長生殿·聞樂》:“好憑一枕游仙夢,暗授千秋法曲音。”
吳梅 《讀吳梅村<秣陵春>樂府》詩:“法曲凄涼誰按拍,不堪流涕説興衰。”
國語辭典
法曲[ fǎ qǔ ]
⒈ ?佛教或道教法會時所奏的樂曲。最早見于東晉的《法顯傳》。原為西域各族民樂,傳入中國與清商樂結(jié)合,形成隋代的法曲。
引《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
⒉ ?唐玄宗設(shè)梨園法部,所奏樂曲,稱為「法曲」。
引清·汪兆鏞〈憶舊游·隱林梢半角〉詞:「留連,感古今,問法曲南薰,遺響誰傳?」
分字解釋
※ "法曲"的意思解釋、法曲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網(wǎng)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相關(guān)詞語
- zhí fǎ執(zhí)法
- zhèng fǎ政法
- zhǐ fǎ指法
- xiù yī zhí fǎ繡衣執(zhí)法
- shí tǐ fǎ實體法
- sī fǎ司法
- zhì fǎ置法
- fǎ shī法師
- zhì fǎ智法
- huà shēn fǎ化身法
- fǎ rén法人
- suàn fǎ算法
- fǎ guī法規(guī)
- wú fǎ wú tiān無法無天
- yòng fǎ用法
- fǎ tíng法庭
- fǎ huì法會
- qū bō曲波
- qiāng fǎ槍法
- dìng shēn fǎ定身法
- bù fǎ不法
- cháng píng fǎ常平法
- shuì fǎ稅法
- fǎ zhì法制
- shǒu fǎ手法
- fǎ zé法則
- gēng yī qū更衣曲
- fǎ lǜ法律
- tǔ fǎ土法
- cháng gàn qǔ長干曲
- fú fǎ bō lí浮法玻璃
- gān fǎ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