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愁垂涕的成語故事

拼音bēi chóu chuí tì
基本解釋垂:垂下。涕:淚。因為悲哀、愁苦而落淚。
出處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
暫未找到成語悲愁垂涕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悲愁垂涕)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革風易俗 | |
好說歹說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回:“掌柜的便同他們好說歹說,說我們都是鄉鄰,你們也犯不著來害我。” |
付之一炬 | 唐 杜牧《阿房宮賦》:“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
勞民傷財 |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 |
廣闊天地 | 毛澤東《<在一個鄉里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一文按語》:“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
皮開肉綻 | 元 鄭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打得皮開肉綻碎了骨頭。” |
擦肩而過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2回:“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 |
困而不學 | 《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風俗人情 | 唐 杜牧《唐故范陽盧秀才墓志》:“因言燕趙間山川夷險,教令風俗人情之所短長。” |
倦鳥知還 | 晉·陶潛《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