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痛定思痛的成語故事


痛定思痛

拼音tòng dìng sī tòng

基本解釋悲痛的心情平靜下來以后;回想遭受痛苦的情景;讓人震撼;也讓人警醒。形容所受痛苦的沉重;含有警醒的意思。痛:悲痛;哀苦;定:平靜。

出處唐 韓愈《與李翱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痛定思痛的典故

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逼近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為解朝廷燃眉之急,文天祥毅然辭去右丞相的職務,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元營談判,并伺機窺察軍情。到元營后,文天祥慷慨陳辭,痛斥了元軍南侵的罪行。元軍統帥伯顏被其才華折服,企圖勸他歸順元朝,但遭到文天祥的嚴辭拒絕。

不久,元軍強迫文天祥跟隨賈余慶一起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文天祥本欲以死明志,但想到國恨家仇,就忍辱負重跟隨賈余慶一同前往。船到京口(今江蘇鎮江)時,文天祥趁人不備,乘上一條小船逃走,碾轉來到了真州(今江蘇儀征)。他把敵人的軍情虛實告訴了真州守將苗再成,又寫信給淮東、淮西兩位邊帥,約他們聯合行動,驅逐元軍。不料,駐守揚州的淮東邊帥李庭芝以為文天祥已投降元軍,這回是來代敵人騙取揚州城的,就下令逮捕他。文天祥百口莫辯,只得出城,從此改名換姓,死里逃生,一路渡海南下,來到福州。

逃亡路上,文天祥寫下了許多愛國詩篇,后來匯集成《指南錄》。他在《指南錄后序》中嘆道:“生與死是像晝夜轉移一樣平淡的事。死了也就算了,但是艱難險惡的處境反復錯雜出現,不是人世間所能忍受得了的事情。痛苦的事情過了之后,再回想起當世的痛苦,這種痛又是多么深刻啊!”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痛定思痛)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歷史出處
易放難收 宋·朱熹《答鞏仲至》:“所謂修辭立誠以居業者,欲吾之謹夫所發以致其實,而尤先于言語之易放難收也。”
正本溯源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
斬草除根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謹小慎微 漢 劉安《淮南子 人間訓》:“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
人才濟濟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62回:“閏臣見人才濟濟,十分歡悅。”
體恤入微 鄭觀應《盛世危言·女教》:“俄國特設教女收生院,凡胎前產后一切要癥,必須明白透澈,體恤入微。”
溝滿壕平 李云德《沸騰的群山》:“溝滿壕平,平地上的雪有三尺多深,寒氣逼人,滴水成冰。”
眾喣山動 明 李東陽《余肅敏公傳》:“役未及興,而眾喣山動。”
臭名遠揚 《宋書 劉義真傳》:“案車騎將軍義真,兇惡之性,爰自稚弱,咸陽之酷,臭聲遠播。”
繩鋸木斷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