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三公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guó sān gōng
基本解釋公: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一國三公的典故
春秋初,晉國吞并了附近的一些小國,成為一個大國。有一年,晉獻公在戰爭中奪得美女驪姬,帶回去立為夫人。不久,驪姬生了個兒子,取名奚齊。
驪姬是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她既年輕美貌,又善于獻媚,晉獻公對她寵愛無比,競想廢去太子申生,改立奚齊為太子。這本是驪姬的心愿,但她顧忌群臣不服。又故作姿態,勸獻公不要再行廢立。這樣,獻公更寵愛她了。
驪姬還有一個顧忌。那就是太子申生與他兩個異母兄長重耳、夷吾關系親密。于是,她暗中和獻公的寵臣梁王、東關王等密謀,離間這三位公子,最后再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經過多次商議,他們決定先設法使三公子離開獻公身邊,疏遠他們父子間的感情。梁王和東關王向獻公進言說,讓太子去坐鎮先君宗廟所在地的曲沃,而讓重耳、夷吾兩位公子分別去坐鎮邊疆要地蒲和屈。這樣,國君居中指揮,三公子分守重鎮,國上萬元一失。
經不起兩人如簧之舌的巧辯,獻公終于同意這樣做。由于蒲地和屈地一片荒野,使命士芬(w負責營造蒲、屈兩城。士芬揣測到,這必定是驪姬為了使奚齊被立為太子而施出的一條計謀,所以故意胡亂營造,草草完工。公子夷吾對此不理解,向獻公告了一狀,說他辦事不力。獻公把士芬召來,問他為什么修得馬馬虎虎,士芬回答說:“我聽說沒有悲哀的原因而悲哀,悲哀必定會到來;沒有戰爭而筑城,城必定會被敵人利用。現在我奉命為兩位公子修城,若是不修筑得堅固,要承擔對公子不敬的罪名;而若是修筑得堅固,則為敵人提供了陣地,要承擔對君主不忠的罪名。如果我失去了忠和敬,還怎么能為大王作事呢?”說到這里,士芬又引了《詩經》中的一首詩:”懷德惟寧,宗子惟城。”意思是用賢德來安定國家,子孫后代才會像城那樣堅固。最后他說:“我以為三年之后,那里將打仗呢。”
回到家里,士芬又作了一首詩。詩的意思是這樣的:“穿狐皮衣服的貴人多得像龍的茸毛一樣,一個國家有三個君主,我應該聽從誰的呢?”士芬的預言沒有錯。后來,獻公聽信驪姬的壞話,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被誣為太子的同黨,獻公發兵攻打蒲地和屈地。兩位公子被迫逃亡國外。驪姬陰謀得逞,奚齊做了晉國的太子。不過,驪姬的好日子也不長。獻公死后,繼位的奚齊被大臣里克殺掉,驪姬不久也被逼得投河自殺,從此晉國大亂。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后,終于回國繼位。這就是春秋時著名的晉文公。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一國三公)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手舞足蹈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天經地義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屈指可數 | 唐 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自期殞命在春序,屈指數日憐嬰孩。” |
狐群狗黨 | 元 尚仲賢《氣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劉鋤項,逐著那狐群狗黨,兀良怎顯得咱這黥面當王!” |
志滿意得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漏洞百出 | 姚雪垠《<歧路燈>序》:“我們從《歧路燈》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種世俗人物,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
主憂臣勞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 |
視微知著 | |
因噎廢食 | 漢 劉向《說苑》:“一噎之故,絕谷不食。” |
有血有肉 | 秦牧《藝海拾貝 核心》:“但是總覺得那種思想交鋒并不是有聲有色,有血有肉,語言獨特,激動人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