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無再來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í wú zài lái
基本解釋時機(jī)錯過,不會再來。激勵人要抓緊時機(jī)。
出處宋 邵雍《不再吟》:“春無再至,花無再開;人無再少,時無再來?!?/p>
暫未找到成語時無再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時無再來)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識文斷字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8回:“當(dāng)著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別掄葷,看人家笑話?!?/td> |
疑鄰盜斧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斧也?!?/td> |
余波未平 |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存而不議 | 唐·獨(dú)孤及《仙掌銘并序》:“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fēng)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jīng),存而不議?!?/td> |
明爭暗斗 | 馮玉祥《我的生活》:“于是兩方明爭暗斗,各不相讓,一天利害一天,鬧成所謂‘府院之爭’?!?/td> |
九霄云外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這七寶盒中,我陳琳早魂飛九霄云外?!?/td> |
救經(jīng)引足 | 荀況《荀子 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jīng)而引其足也。” |
時至運(yùn)來 | 南朝 宋 顏延之《大筮箴》:“時至運(yùn)來,當(dāng)在三五。” |
纏綿悱惻 | 晉 潘岳《寡婦賦》:“思纏綿以瞀亂兮,心摧傷以愴惻?!?/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