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成語故事

拼音nìng kě yù suì,bù néng wǎ quán
基本解釋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而死,不愿茍全性命。
出處《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典故
公元550年,東魏的孝靜帝被迫讓位給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時還殺害他的兒子及所有親屬以斬草除根。后揚言殺他的遠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寧愿被殺頭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殺害。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自怨自艾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 |
防患于未然 | 《周易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先聲奪人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一年》:“軍志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
寸步不離 | 南朝 梁 任昉《述異記》:“夫妻相重,寸步不相離。”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
故步不離 | 清·張履祥《與陳乾初書》:“學者凡事執一時之偶見,信一己之偏私,沾沾自得,吝不肯舍者,率因無所進步,是以故步不離耳。” |
舉善薦賢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舉善薦賢,乃美事也;卿何薦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
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怎當他只留支剌信口開合。” |
飲水思源 | 北周 庾信《征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
化鴟為鳳 | 語出《后漢書·循吏傳·仇覽》:“時考城令河內王渙,政尚嚴猛,聞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聞陳元之過,不罪而化之,得少鷹鹯之志邪?’覽曰:‘以為鷹鹯不若鸞鳳。’” |